6月13日下午,一场聚焦昆虫科普的主题党课在博览园顺利举行,由精通昆虫领域的专家魏永平同志主讲,主题为 “昆虫科普产业模式、发展现状及未来分析”,旨在深化党员干部及工作人员对科普产业模式的全方位认知,为博览园科普工作的进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党课现场
党课伊始,魏永平同志引用2016年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这番话让在场众人深刻领悟到科普工作在创新发展全局中的关键地位,为整场党课筑牢了坚实的思想根基。
魏永平同志结合博览园科普工作实际,深入剖析了科普产业模式的六个方面内容。首先剖析了科普内容创作的需要结合博览园的资源、社会的热点,前瞻性的进行策划,他倡导博览园科普作品,无论是以图文、视频,还是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呈现,都要精准契合不同受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让科普知识如同涓涓细流般悄然流入大众心间。
谈及科普展览展示,魏永平依据博览园自身特色,提出应精心策划主题鲜明、故事性十足且互动性强的展览项目。要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智能交互设备等,打破传统展览的静态局限,巧妙设置互动体验区,鼓励观众亲身参与到展览之中。通过沉浸式体验,如模拟科学实验操作、实地探索动植物奥秘等,让观众深度领略科学的魅力,从而显著提升科普展览的吸引力与教育效能。
围绕科普教育服务,魏永平主张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的教育服务体系。这包括面向校园、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场景定制专属的科普课程,打造科普专题讲座品牌,并组织各类科普实践活动。同时,着重培育一支专业且具备亲和力的科普教育讲师团队,他们不仅要学识渊博,更需善于与受众沟通交流,精准把握受众的知识水平与兴趣点,确保科普教育活动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科普产品研发方面,魏永平建议博览园要拓宽合作渠道,聚焦市场需求,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应着重打造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科普产品,上至高科技科普玩具、智能科普教具,下至实用型科普模型等,力求让这些产品成为连接科学知识与大众生活的桥梁,使科普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
提及科普传媒与信息服务,魏永平提出要充分整合广播、电视、报纸以及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多平台资源,打造一体化的科普传媒矩阵。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受众偏好,实现科普信息的智能化推送,确保科普内容能够跨越地域与年龄的界限,广泛触达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及时便捷的科普资讯服务。
在科普产业融合这一关键议题上,魏永平指出博览园应勇立潮头,积极探索科普产业与旅游、文化、教育以及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路径。推动科普与文化创意产业联姻,衍生出富有创意的科普文化产品,以多元化的产业融合模式为博览园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提升其综合效益与社会影响力。
在科普教育服务上,魏永平特别提出,我们要明确市场定位与目标受众,持续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丰富展览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文创产品种类,以高品质科普体验回馈公众。在营销渠道拓展与品牌建设方面,利用社交媒体、线上线下活动等手段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
党课最后,魏永平深情寄语。他表示,昆虫科普产业前景广阔,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他呼吁党员干部及工作人员秉持初心,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昆虫科普工作中,不断创新科普形式和内容,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贡献自己的力量。党员干部及工作人员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党课为契机,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努力推动博览园昆虫科普事业蓬勃发展,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