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已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亿元。其中,入侵我国的外来昆虫超过160种,松材线虫、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红脂大小蠹、日本松干蚧等虫害造成的损失为132亿元;美国白蛾等阔叶虫害造成的损失为7.4亿元,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扶桑绵粉蚧。
一、形态特征
雌成虫活体卵圆形,浅黄色,扁平;表皮柔软;体背被有白色薄蜡粉;足红色,足通常发达,可以爬行;腹脐黑色,腹部可见3对黑色斑点;体缘有蜡突,均短粗,腹部末端4~5对较长。成虫体长 2.5~2.9mm,宽1.60~1.95mm。触角9节,基节粗,他节较細;单眼发达,突出,位于触角后体缘。常有螺旋形三格腺,25~30个;多格腺,仅分布于腹面,五格腺缺。雄成虫体微小长 1.4~1.5mm,触角10 节,长约为体长的 2/3,足细长,发达,腹部末端具有2对白色长蜡丝,前翅正常发达,平衡顶端有1根钩状毛。
二、生物学特性
扶桑绵粉蚧具有雌雄二型现象,繁殖能力强,年发生世代多且重叠,常温下世代长25~30天。卵历期为3~9天;若虫历期22~25天,1龄若虫历期约6天,行动活泼,从卵囊爬出后短时问内即可取食危害;2龄若虫约8天,大多聚集在寄主植物的茎、花蕾和叶腋处取食;3 龄若虫需要约 10 天,虫体明显披覆白色绵状物,该龄期的第7天开始蜕皮,并固定于所取食部位。成虫整个虫体披覆白色蜡粉,群居于植物茎部,有时发现群居于寄主叶背。在冷凉地区以卵或其他虫态在植物上或土壤中越冬,在植株上或者土壤里以卵在卵囊中或其他虫态越冬。气候条件适宜可终年活动和繁殖。
三、地理分布
原产北美洲,目前分布:墨西哥、美国、古巴、牙买加、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巴拿马、巴西、智利、阿根廷、尼日利亚、贝宁、喀麦隆、新喀里多尼亚、巴基斯坦、印度、泰国。
四、入侵历史及危害
该虫最早被发现于美国新墨西哥州一个公园和植物根部的火蚁巢中,在美国1991年开始危害棉花,1992年开始在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发现其发生危害。2002 年智利在人参果上发现该虫发生危害,2003 年阿根廷、2005 年巴西、2008 年尼日利亚相继发现该虫。2005 年以来,巴基斯坦、印度等地棉花上该虫暴发成灾。我国 2008 年在广东首次发现,至今已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海南等。
扶桑绵粉蚧以雌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危害,主要危害扶柔、棉花等植物的幼嫩部位,包括嫩枝、叶片、花芽和叶柄。受害植株长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呈失水干枯状,造成植株的花蕾、花、幼铃脱落;可造成茎叶甚至整个植株扭曲变形,严重时可导致扶桑死亡。扶桑绵粉蚧分泌的蜜露还可以诱发煤污病,从而加重对寄主植物危害,影响光合作用,最终会导致叶片大量脱落,明显影响植物观赏性与绿化效果。
五、防治方法
扶桑绵粉蚧发生区,对调运扶柔、木槿、小叶榕、桑树、棉花、向日葵等植物及可能传带扶桑绵粉蚧的植物产品、包装物品实行严格检疫,一旦发现疫情,就地进行集中除害处理。在未发生扶桑绵粉蚧的适生区,严禁带有该虫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调入,防止疫情人为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