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科普教育» 科普之窗

外来生物入侵丨德国小蠊

作者:郑豪        发布日期:2023-05-16     

根据《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已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亿元。其中,入侵我国的外来昆虫超过160种,松材线虫、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红脂大小蠹、日本松干蚧等虫害造成的损失为132亿元;美国白蛾等阔叶虫害造成的损失为7.4亿元,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德国小蠊

640 (11).jpg

一、形态特征

体小型,淡赤褐色。雄虫狭长,体长10~13mm,雌虫较短,体长11~14mm。

前胸背板具2条内侧平直的纵向黑色条纹。雄虫前翅长9.5~11mm,雌虫前翅长11~13mm。

雄虫腹部狭长,第7节背板特化,肛上板半透明;下生殖板左右不对称,形状不正,左后缘有一凹糟,基部两侧各有1侧片即第9节背板侧片,向后延伸部分侧片较,端部钝圆,左侧片后端远离凹槽侧缘。雌虫腹部较短,基部,赤褐色,端部狭,白色,末端钝角,侧缘斜,略向内凹,整体略呈三角形;下生殖板大,表面隆起,前侧缘近半圆形,后缘圆孤形,尾须强大多毛。

初产卵鞘乳白色渐变至黄褐色。若虫5-7龄,低龄若虫深褐色,背板纵纹从低龄到高龄逐渐显现。

640 (12).jpg

二、生物学特性

德国小蠊1年可繁殖5~6代,繁殖力极强。温度和食物影响德国小蠊的分布,在 40~50或-5~5°C时,德国小蠊随温度的升高或下降存活时间呈下降趋势,德国小蠊对湿度要求较高,窝巢距水源和食物一般不超过4m。断绝水和食物时,德国小蠊只能存活2周。

640 (13).jpg

三、地理分布

原产南亚,也有学者认为起源于非洲。随着地区间经济贸易而远距离传播。其分布遍及全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均有分布。在我国现主要分布于北京、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新疆等地。


四、入侵历史及危害

德国小蠊分泌物可使食物变质,导致人类中毒。它会咬食和破坏食品、纸张、文物、电子设备等,同时携带痢疾萄,结核、脊髓灰质炎病毒、乙肝病毒等多种致病菌而威胁人类健康,严重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640 (14).jpg

五、防治方法

保持室内各场所清洁卫生。可采用丁子香酚、α-松油醇、肉桂醇3种植物精油等比例混合物防除德国小蠊。化学防治德国小蠊较便捷和有效,如喷洒氟虫胺、毒死蜱、菊酯类药剂,也可投放毒饵,喷洒和投放时要注意环境污染和人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