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统计,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已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每年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亿元。其中,入侵我国的外来昆虫超过160种,松材线虫、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红脂大小蠹、日本松干蚧等虫害造成的损失为132亿元;美国白蛾等阔叶虫害造成的损失为7.4亿元,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无花果蜡蚧。
一、形态特征
雌成虫前期虫体表皮膜质,略隆起,后期虫体表皮稍硬化,体背部隆起呈半球形。体长2.0~3.5mm,宽1.5~2.5mm,淡褐色。触角6节,第3节有亚分节线。眼在头端两侧突成半球形。足3对,分节正常,胫跗关节硬化,爪下有1小齿,爪冠毛2根,同粗,端部膨大为匙形,跗冠毛2根细长,同形。青面:有8个无腺区,头区1个,背侧各3个,青中区1个。背刺锥状,端钝,均匀分布。背腺多为提篮型二孔腺,也有少量三乳腺,孔腺內有细管,管的末端多叉分支。此外,还有微管腺散布,侧缘教量较多。尾裂浅,肛突短锥形,向体后倾斜。肛板圆滑,没有明显的角,上有背毛3根和长端毛1根。肛板周围的硬化区内有5-13个圆形孔横向排成1或2行。肛筒稍长于肛板。体缘:两眼点间长缘毛6~15根,眼点到前气门刺间每侧有2~4根,两群气门刺间每侧1~8根,后气门刺到体末有10~15根,其中3根尾毛较长。气门洼浅,气门刺钝圆锥形,大小不一,背面者最大,集成2列(很少有3列),靠背面一列 4~5根,靠腹面一列 20~23 根,腹面:膜质,椭圆形十字腺散布腹面,多数集中在亚缘区。五格腺在气门与体缘间形成约与围气门片同宽的带状气门腺路,每个气门路有33~95个,多格腺在阴门附近及其前腹节成宽带状,第3~5腹节中区有少量分布。杯状管具有细长的端丝,在头区腹面约 1~12个,阴门侧1~2个或无。亚缘毛数量为缘毛2倍多,沿缘毛成1列。
二、生物学特性
无花果蜡蚧的年发生代数因地区而异,约每年1~4代。该虫的最适温度为 25°C~30C,最适湿度为 75%~80%。在一些地区,该虫常和其他蜡蚧混合发生。
三、地理分布
该虫原产手非洲,最早发现于地中海沿岸地区,现已扩展和传播至非洲区、新热带区和古北区等动物区系。其中,在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分布较广泛。
2012年,在中国广东省茂名市的榕树上和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大叶榕上首次发现该害虫。现主要分布在广东、四川。
四、入侵历史及危害
无花果蜡蚧寄主多样,适生区广泛,是许多园林植物和经济果园的重要害虫。该生除吸食寄主汁液对植物的枝干、嫩梢、叶片和果实造成的直接危害外,还分泌大量的蜜露,诱发煤污病,从而降低寄主植物的生命力,影响园林绿化植物的观赏价值,造成经济果林减产。
五、防治方法
加强对疫区的检疫封锁,限制从疫区引进植物体。蜡蚧长盾金小蜂会寄生无花果蜡蚧的卵,能够使卵致死率达到65%,也可用紫胶猎夜蛾来防治无花果蜡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