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园区概况» 展馆介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博览园)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9—2035)

       发布日期:2019-01-0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博览园坐落于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园区占地200亩,包括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中国葡萄酒博物馆、校史馆8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树木园、中草药园、五谷园及多种植物种质资源圃等,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农业主题博物馆组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博览园)是集收藏、研究、展览、公共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为19876月创办的昆虫博物馆,19998月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2003年启动农林博物院(博览园)建设项目。2006年全面建成对外开放。博览园收藏昆虫标本120余万号,动物标本8000余件,植物标本55万份,土壤标本2000余种,农史文物及农具5000余件,线装古籍50000余册,树木800余种,收藏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是集标本展览、园林观赏、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农业科技观光点。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中国青年科技新行动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陕西省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国家级、省部级基地荣誉20余项,享有农耕文化的中心画廊,最美的科普殿堂之美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博览园)2018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农林博物院以此为新起点,围绕学校中心任务,立足学校改革发展新阶段,全面审视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在扩大育人覆盖面上下功夫、在增强育人吸引力上下功夫、在加强工作研究上下功夫。博览园自建成开放12年来依托学校科教资源和杨凌农耕文化区位优势,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明、公众互动体验、基础知识科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继续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业和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传承农耕文化,将农林博物院建设成为国家文化建设和高校文化建设的示范区,为促进陕西博物馆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设“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做出更大贡献。

为了促进农林博物院的高质量发展,对标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指标,在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努力提升博物馆的办馆水平,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根据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文物局有关文物、文化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馆实际,制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博物馆发展形式

(一)博物馆发展历史

1、昆虫博物馆

昆虫博物馆创建于1987年6月,是中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1999年12月被列为“中国青年科技 创新教育基地”;2000年5月被列为“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和“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2001年7月被列为“陕西省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2003年3月被列为“国家 2A 级旅游景区”;2005年 8月被列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昆虫馆二期工程于1999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2005年10月位于博览园内的昆虫博物馆三期工程和大型蝴蝶网室建成并向社会开放。昆虫博物馆建筑总面积已达到11500平方米,成为世界最大、展示理念先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综合性昆虫专业博物馆,也是一个融科学研究、标本收藏、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基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昆虫博物馆(以下简称昆虫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 重视和上级部门的关怀。前国家副主席王震、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前国务委员黄华、前国家科 委主任宋健、前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前农业部部长何康和刘江,以及陕西省历届党政领导都对我校昆 虫学科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1987年,在国家专款的支持下,学校依托植物保护学院 丰富的昆虫标本资源,创建了全国第一个昆虫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400㎡。1996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来我校考察后又批准立项建设昆虫馆二期工程。随后由国家计委、农业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学校,先后投资800万元扩建了昆虫博物馆。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4600㎡,其中展厅面积为1500㎡,于1999年9月建成开馆。2001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广昆虫博物馆开放利用标本资源,开展科普教育的成功路子,启动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建设项目。这个项目包括了昆虫博物馆三期建设工程,建成了建筑面积 3600 ㎡的新展馆,并配套建成了3300㎡的蝴蝶园,饲养蝴蝶等活虫供观众观赏。邵逸夫先生 2002年捐款 500万港元,支持学校启动博览园项目的昆虫馆三期工程建设。昆虫博物馆三期工程在筹建过程中,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对其 总体布局、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力求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建筑设计 构思新颖、风格突出、环境和谐自然的目标。建成后的新展馆外形独特,具有甲壳虫的造型,成为博 览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成为杨凌示范区的一个地标。昆虫博物馆经过15年的发展,标本收藏量有了大幅度增加,随着科技的进步,展示手段的发展,为了继续引领昆虫科普展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教育部和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计划对昆虫馆进行提升改造,提升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昆虫博物馆分展览、收藏、科学研究、蝴蝶园和附属机构五部分。展览部分通过丰富的标本、实物、光电互动模型、生态场景、幻影成像、触摸屏、影院等大量现代化展示手段,系统地展示了一个奇趣的昆虫世界。五个展厅分别为:昆虫生命厅昆虫家族厅昆虫与人类厅昆虫学家周尧教授厅昆虫文化厅。

蝴蝶园,占地4000㎡,位于展馆外,为大型网室结构。园内种植有大量的蝴蝶访花植物和寄主植物,每年5月至10月园内鲜花烂漫、蝴蝶飞舞,游客与蝴蝶交错园中,让人流连忘返。

昆虫标本馆位于农科楼植保学院(57层),收藏各类昆虫标本达到150多万号,收藏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是重要的昆虫物种多样性保藏基地。藏品主要来源于周尧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多年来从全 国各地采集、收藏、整理、积累起来的科教标本。

昆虫博物馆研究部分,包括农业部昆虫研究所、昆虫学博士点、植物保护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和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昆虫学部分、杨凌农林科大昆虫资源研究发展中心、实验工作室和图 书馆等。研究机构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研究生进行合作研究与交流已成为学校昆虫学科教学科研活 动的平台。

昆虫博物馆有三个附设机构:陕西省昆虫学会、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以及周尧昆虫分类奖励 基金会。办有《昆虫分类学报》和《中国蝴蝶》两部期刊。

(二)动物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博物馆于2001年10月筹建,2006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

2001年10月动物博物馆开始筹建到 2003年5月,学校先后邀请数家设计单位,十几位知名专 家,对动物博物馆总体布局、建筑风格等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力求使展馆达到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特点突出、环境和谐自然。动物博物馆外形独特,具有卡通牛的造型,成为博览 园标志性建筑之一。展馆展览展示面积达4300㎡,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动物专业博物馆。博物馆通 过丰富的标本、实物、模型,以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展现了动物的奇趣世界,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动物知识大观园。

动物博物馆收藏国内外各类动物标本8000余件,收藏量位居全国高校之首,是重要的动物种类多样性保藏基地。藏品主要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8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科教标本,以及几代科教专家收藏的各种实物,具有明显的农林特色。

基本陈列有八个展厅:(1)生命起源与动物进化厅2)珍稀动物厅3)动物的结构与功能厅4)动物养殖厅5)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厅6)动物养殖与生态环境厅7)现代动物生物技术厅8)宠物与观赏动物厅

动物博物馆研究部分,主要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和动物医学学院。设有国家胚胎 工程技术中心陕西分中心、陕西省胚胎干细胞研究中心、陕西省动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动物遗传 育种与繁殖学科博士点等。

(三)植物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博物馆于2001年10月筹建,2006年10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植物博物馆在陈列艺术设计上,注重将专家教授学术性的展示大纲和设计公司的先进展示观念相 结合,突出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通过丰富的标本、实物、模型以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展示 了植物世界的科学奥秘。总建筑面积4400㎡(展馆展览展示面积达3200㎡),是目前我国西北地区 最大的植物科学博物馆之一。

基本陈列分室内五个展厅和一个热带植物温室:(1)植物的奥秘展厅2)植物与环境展厅3)植物多样性展厅4)植物与人类展厅5)木材展厅

植物博物馆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收藏有20世纪20年代以来采自我国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的植物标本55万号,尤其是秦岭和黄土高原的植物标本最为详尽,其丰富程度和珍藏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馆中还收藏有植物模式标本300余份,植物照片3万余张,木材标本23000余种,收藏量居全国高校之首。 植物博物馆主要依托学校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科研究成果和特色优势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先后出版和参与编写了《中国植物志》《秦岭植物志》《黄土高原植物志》等植物学专著,在秦岭地区和 黄土高原地区,乃至西北地区植物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四)土壤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博物馆于2001年10月筹建,2006年10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土壤博物馆在陈列艺术设计上注重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通过丰富的土壤标本、实物、模型以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展示了土壤的奇趣世界。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土壤博物馆。馆内还专门设有陶吧,供游客现场体验陶艺乐趣。本馆展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校的土壤科学工作者从全国各地采集的典型土壤剖面、矿物岩石标本、微型盒装标本和反映土壤发生演化 过程的土壤形态标本等展品2000多件。

黄土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亦为世界著名的大面积黄土覆盖高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 祥地之一。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黄土高原面积 广阔,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水土流失严重,均为世界罕见。高原沟间地和沟谷地貌迥然有别。沟间 地貌主要类型是塬、梁、峁,河谷除河流的干支河谷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大小沟谷。

展馆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矿物岩石与土壤母质展厅2)中国土壤分布与分类展厅3)中国土壤剖面展厅4)土壤与环境及人类的关系展厅

土壤博物馆研究部分,主要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壤学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点拥有国家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1个(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中国科学院生态网络台站3个(安塞、长武、固原)。有功能完善的各种专业实验室和 野外研究试验基地。主要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侵蚀、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理论与技术。土壤博 物馆已成为学校土壤学科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平台。

(五)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于2001年10月筹建,2006年11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09年9月重新进行了装修和陈列展览,2010年5月26日对外开放。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藏农史文物及农具2000余件。本馆通过丰富的文物、实物、图片、模型,以及多种现代化展示手段,展示了中国农业辉煌的 历史成就。展馆陈列面积达4600㎡,是中国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以全面展示中国悠久农业历史及其光辉 成就为宗旨的大型博物馆,也是传播农业科技历史,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展馆陈列按照历史顺序分以下几个展厅:(1)原始农业2)夏商周春秋战国农业3)魏晋南北朝农业;4)宋元农业5)明清农业6)近现代农业

农史馆研究部分主要依托学校的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所,该所为我国专门的农业历史研究机构之一, 其前身为1952年成立的西农古农学研究室。半个多世纪以来,学人代出,成就显著,在中国古今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研究领域形成了丰富的学术积淀,先后开拓了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业古籍文 献整理与研究、地区与断代农业史、农业思想文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最具实力的特色领域之一。该所现有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学科博士点一个,科技史学科硕士点一个。

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作为古代珍本农业典籍收藏展示平台、中国农业历史教育展示平台,对于进一步整理农业历史遗产,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史馆自开放以来,已逐渐成为历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六)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

于右任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民主革命先驱,中国近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民国四大书法家之一,著名的爱国诗人、新闻界元老。于先生胸怀救国拯民之志,十分重视教育事业,一生倡办创办各级各类学校数十所。在基础教育、民众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教育理念,如“以百年树人之计,植民族复兴之基”“不读书不足以救国,不研究深邃科学,更不足以救当前之中国”等。20 世纪 30 年代初,先生于国事维艰、民族存亡之际,奔走疾呼,建立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也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并亲任校长,为民族救亡绸缪仓廪大计,为我国西 北高等农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创建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其目的在于缅怀先生的教育报国功绩,传承其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弘扬其强烈的心系国家、服务社会、淡泊名利的精神,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为我国农林事 业做出更大贡献。在建校八十周年之际,为追本溯源,铭记先贤恩辉,学校特设此馆以为瞻仰。

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于右任教育思想为主题的文化纪念馆,展览面积 200 余平方米,整体以于右任先生在推进教育发展方面所做的贡献为主线,通过生平简介、教育思想 与办学实践、农业教育理念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建、深切缅怀四个部分展示,集中颂扬先生力 图民族复兴的事迹和教育救国的思想。展馆通过大量珍贵历史文献资料、图片、实物、视频和场景再现等形式展开陈列,馆中还收藏与于右任先生有关的标准草书、碑文、拓片、诗词、传记等书籍及文 本 100 余册。其中收藏有出版于1936年的于右任《标准草书》、于右任先生亲笔题写的国立西北农林 专科学校建校的“农专”地基砖,以及于中令先生、于媛女士、陈墨石先生捐赠的有关于右任先生生 平的文化书籍等,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现已成为追忆先贤的文化场所,研究于先生教育思想的交流平台,弘扬爱 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对外宣传的窗口。

(七)中国葡萄酒博物馆

2014年,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办公会纪要 2014年第17期,2014 年11月27日)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管发改发【2014】162 号;2014年12月16日)批准立项,在原西北农林 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大楼基础上改建中国葡萄酒博物馆。

2017年3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聘任葡萄酒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华教授为葡萄酒博物馆馆长。中国葡萄酒博物馆建设项目及总体布局设计由馆长王华教授主持并设计。

1、中国葡萄酒博物馆总面积2000㎡,设有七个主题区。 A区-中国葡萄酒历史文化、B区-葡萄与葡萄酒科普知识、C区-中国葡萄酒产区及中国知名葡萄酒品牌、D区-中国果酒大世界、E区-世界葡萄酒之窗:葡萄酒及果酒影视厅、F区-中国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学科创建与发展、G区-葡萄酒果酒文化与鉴赏(培训与推广)(葡萄酒营养与健康以及名优葡萄酒品鉴)。

2中国葡萄酒博物馆建设捐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葡萄酒博物馆先后接受四川省得荣县人 民政府等地方政府,宁夏、甘肃葡萄酒局等葡萄酒主管部门,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协会等葡萄酒协会,中粮长城、张裕公司等企业捐款到账113.95万元。

3中国葡萄酒博物馆建设进展。初步完成施工建设的馆厅:内蒙乌海葡萄酒产区展馆(205)、宁夏葡萄酒产区展馆(207)、西南高山葡萄酒产区展馆(312)、山东葡萄酒产区展馆(306-308)、软木大世界科普厅(108)、葡萄酒杯及酒具科普厅(106)、酒博馆游客接待中心(102-104)、葡萄酒发展数据及显示屏(大厅)、葡萄与葡萄酒专业图书室(101)。

完成设计并正在施工建设的馆厅:河西走廊葡萄酒展厅(212)、京津冀葡萄酒展厅(305-307)。 已经落实、正在进行设计的馆厅:中国葡萄酒历史与发展展馆(117)。

4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指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葡萄酒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得到了 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指导,得到葡萄与葡萄酒行业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百忙之中关心酒博馆的建设,原校党委书记张光强同志多次过问酒博馆的建设进展,校党委书记李兴旺同志亲自到酒博馆指导工作。

(八)博览园林木种质资源库(树木园)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树木园将教学、科研与科普教育相结合,不但有利于有效地保存区域内的物种遗传资源,为林木育种和生产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还为保护植物的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林木育种工作提供丰富的基因资源。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关专业提供重要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实习场所,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种质资源和林业科普知识宣 传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 树木园现状

树木园占地约100亩,保存有北方及南方树种百余科约80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树种7科8属10种,如享誉中外的国宝树种“中国鸽子树”——珙桐,植物“活化石”——水杉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树种14科17属21种,如水青树、连香树等;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树种16科16属16种,如庙台槭、秦岭冷杉等;我国特有树种17科21属22种,如杜仲、油桐等。

博览园每年按教学计划接待来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校内本科生约7000人次,涉及各个学院的多个专业,每年自由入园参观学习的师生约3万人次,林学院、资环学院、植保学院、园艺学院等常年有30余名研究生在园内开展科研活动。

2. 数字化树木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数字化树木园树种基础数据库网站,在2016年的分类系统基础上按最新分类系统升级更新,其中新增加134种树木植物的资料(详见博览园数据化树木园数据库网站)。在新数据库编辑中,裸子植物采用克里斯藤许斯系统,被子植物采用 APGIV(2016)分类系统;树木特征、原产地等资料主要参考《中国植物志》,以及《树木学》(任先威)、《园林树木学》(陈友民)、《园林植物栽培手册》(龙雅宜)、《园林树木1600 种》(张天麟)、《陕西省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任毅、李智军)、《花卉词典》(余书勋 吴应祥)等书籍。树木植物资料由王卿编写,李红星、 吴振海审核。

本数据库在全国农林高校内树木分类是比较权威并靠前的,系统分类以学校树木园为主,涵盖南 北校区及杨凌本地树木,附带园区主环路主要宿根花草植物。现树木园数据库上线资料共计103科、292属、660种,其中,种574、品种36、变种40、变型10。草花:7 科10属10种。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苏铁、银杏、金钱松、水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共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秦岭冷杉、闽江柏木、香榧、鹅掌楸、厚朴、宝华玉兰、香樟、水青树、连香树、降香黄檀、红豆树、翅果油树、榉树、香果树、水曲柳、紫椴、喜树共17种。

陕西保护植物:叉子圆柏、木贼麻黄、蜡梅、山白树、长更扁桃、瘿椒树、庙台槭、陕西紫荆、厚壳树、 羽叶丁香、猥实、秦岭米面翁、多枝柽柳共 13 种。

甘肃保护植物:铜钱树1种。

3. 树木园功能

1)充分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优势,积极利用国内外先进种质资源保存、培育、开发的科研成果,立足秦巴山区,依托黄土高原及周边相同气候带具有重要价值的珍稀、濒危植物资源,通过采用异地保存手段和方法,收集、保存区域内的林木种质资源。

2)在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同时,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关专业教学、科研提供实习、实验场所,使其成为珍稀树种种质资源研究开发和教学科研基地。

3)充分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品牌优势,使建成的树木园在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的同时,起到科普宣传的作用,向游人宣传林木科普知识,提高社会对生物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知。

4)充分利用现代化展示手段,以《中国植物志》为理论依据,以树木园实景植物为素材,创建了“数字化树木园”,着力为广大师生与社会大众创造一个全新的网络访问新途径,实现了实景游 览树木园,在现代远程教学、科技交流、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博物馆管理与开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自2005年建成对外开放,以其良好的整体形象、区位优势,完美的服务设施与保障配套,以及较为先进的展陈效果,吸引了当地以及周边地市的广大群众前来参观,也获得了国内外各级同行和专家的广泛赞誉和普遍肯定。

1、开放服务质量逐渐提高。农林博物院在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的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先后通过了ISO9001管理体系认证,陕西服务业名牌认证,在陕西省文旅厅的支持下,园区卫生间均完成了智慧化改造,年平均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其中接待外国友人超过2000人次,未成年人超10万人次。科普受益人数达30余万人。

2、陈列展览水平不断提高。博物馆先后获得教育部、陕西省文旅厅、文物局等多个项目支持,目前已经计划对所有博物馆进行陈列提升改造,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举办临展。农林博物院已经成为杨凌示范区、乃至于陕西农科旅游、青少年研学的一张名片。

3、研学体验内容丰富多彩。农林博物院围绕农业主题展馆着力打造科普探秘之旅、文化传承之旅、自然生态之旅、奇趣生命之旅等研学线路。辅助以开发的蝴蝶相框DIY、植物日记、植物拓印、蝴蝶叶脉书签DIY、“五谷”粮食画、小小考古学家、徽章制作、我给昆虫画肖像等近20种研学体验产品,受到公众的一致好评。

4、社会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每年科技之春宣传月、国家安全日、地球日宣传周、中国旅游日、国际博物馆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世界土壤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主题日开展科技宣传主题展览、科普专题报告、教授科技工作队下乡指导授课等相关主题活动,现场受众众多,社会效益显著。在春节、元宵节、三八节、杨凌马拉松、端午节、新生开学季、中国农民丰收节、农高会等节假日期间开展特色科普活动,提供多项科普增值服务。结合自身特色,开发推出“播种春天·快乐春耕”、蝴蝶文化季、昆虫音乐季等专题科普活动,贯穿四季,培养青少年知农、爱农情怀,使观众亲近自然,感知自然,了解自然,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

4、基础业务工作稳步推进

1)安保制度落实完善。本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全员参与”、“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等的原则,制定了园区安全管理规范》《博览园在各场馆及办公区域设立安全管理责任人的实施办法》《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消防控制室火灾事故应急预案流程》《消防总控室值班职责及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职责》等相关规定,编制《博览园应急预案及制度汇编》。

2)古籍整理。农林博物院的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现收藏线装古籍3万册。民国籍粹1万余册,其他水文气象图书等1万余册。收藏有《玉海》元刊明国子监递修重印本,《明纪事本末》清初刻本等20余种国家级善本文献。重要的农书均有收藏,藏有古农书280余种,居全国农林院校之首,是国内四大农业历史文献收藏中心之一,其中以明平露堂刻本《农政全书》在全国影响最大。现存放在学校图书馆北馆五层特藏文献区目前对珍贵文献已经全部完成了数字化,并在线共享。

3)文物征集保存。为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博物馆馆藏及展览内容,在教育部改善本科教学条件项目支持下,我们向社会征集了近百件器物。这些器物来源主要包括:有偿征集、出土文物移交及捐赠。除线装古籍保存于学校图书馆,其他文物均保存在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二楼,

4.文创产品研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 文创中心作为博览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于1987年昆虫博物馆一期工程建成开放之时就利用杨凌地域特色及博览园文化资源优势致力于“昆虫文化”商品的设计与开发。始终秉承“绿色环保、生态文明、文化传播”的商品研发理念。注册了商标及品牌名称“农博文创”,历经30多年的积淀和挖掘,相继研发出包括昆虫文化、自然、农业历史等6大类300余种精美文创商品和校园文化产品,先后斩获10项国家级奖项、6项省市级奖项并获得中国“百佳十强”旅游商品荣誉称号。

研发团队建设,文创中心始终秉承“严谨、高效、创新、诚信”的经营理念,加强和推动精细化管理经营机制,建立完善的专业设计及制作团队。统筹学校艺术学院等力量,不断挖掘和创新博览园各馆文化内涵,将文化提取并植入到商品中,坚持以传播中华农耕文明为导向,以“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为主题,精益求精,全力做到产品优质,价格合理,实用性强。实现了可工厂化批量生产的旅游商品开发,形成一个可持续、有循环的良性发展路线。

2018年全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作品蝶戏图系列台灯。《晴春蝶戏图》是南宋画家李安忠所创作的中国古画、扇面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蝶戏图和环型LED灯的组合,也是中国古典书画艺术和现代家居设计的融合,充满了现代的随意性和古典气息。使整个空间给人以开放、简洁的非凡气度和优雅、唯美的风韵。2018年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特色商品,五色土元素U盘挂件,以我国五色土分布:东青、北黑、南红、西白、中黄为基础和北京社稷坛相符合。五土与社稷,五行,五常,四季与大地的融合,展示我国道教原始的系统论。U盘挂件是珍贵木材下脚料与人工树脂有机结合。佩戴者可选择本命缺少元素,趋利避害,事事如意!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要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更好地发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人才培养、农业科普、文化传承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新型农科人才培养,公众科学素养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立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丰富的科教资源,从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出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农林博物院规范化管理、藏品保管、文物征集、陈列布展、宣教活动、农业科学普及等方面为重点,夯实基础、提升内涵,促进农林博物院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大学人才培养和地方公共文化事业中的作用,致力于把农林博物院打造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殿堂,展示农业科学的胜地,研究农业历史文脉的高地,进行农科研学的实践基地”。

与地方政府合作将农林博物院建成国家一级博物馆;充分发挥博览园平台资源优势,建设好学校科普中心,建成一大批科普工作站;高质量、常态化开展“流动博物馆”“科普大篷车”巡展、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科普活动,提升学校科普品牌影响力;策划出版具有西农特色的系列科普图书,积极培育科普项目类国家科技进步奖。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农林博物院组建理事会、监事会,实现博物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绩效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博物馆管理水平。在管理运行、业务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加强对其他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指导和扶持。

(二)藏品征集与管理

1.藏品征集。积极争取各方面经费支持,不断丰富标本收藏,拓展馆藏文物的征集范围和渠道,丰富藏品种类,增加藏品数量,提升藏品档次,构建科学合理的藏品体系。把捐赠作为征集藏品的重要途径,做好社会收藏群体的联系和服务工作,鼓励社会收藏群体捐赠藏品。

2.藏品保护。配合陈列展览及馆藏文物、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矿物岩石等藏品,开展藏品保护与修复,开展对农林博物院七个博物馆内各类展品的保护(以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为主)及研究工作。文物修复邀请陕西省文博行业有资质的专家进行。昆虫标本的保存、管护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系专家教授;植物标本的保存、管护依托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植物专家教授;动物标本依托动物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和动物科技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专家教授;矿物岩石及土壤标本依托资源环境学院土壤系专家教授。

3.藏品保管。在做好文物库房环境控制和文物安全出入库等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所有文物的藏品建档工作。完成“藏品数据库建设”工作,提升馆藏文物资源信息化水平。其中,农史文物库房位于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二楼,由农林博物院藏品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线装古籍库位于学校图书馆北馆5楼,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古籍文献库管理人员负责;昆虫标本库位于学校农科楼植物保护学院5、6、7楼层,由昆虫学系专职人员负责;植物标本库位于学校生命科学学院,由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系专职实验员负责;动物标本目前全部在展线上,由农林博物院陈展工程部负责管护。

(三)学术研究

1.学术委员会。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业务建设、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农林博物院专业人员提高学术创新能力,树立严谨的科研态度,不断扩展农林博物院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学术活动。通过举办、参与学术会议、论坛、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农林博物院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加强与其它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横向合作,开展多方面的学术交流和业务活动。

3.学术成果。鼓励各博物馆业务人员开展学术研究,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开展农林博物院年鉴、树木图鉴、小小科学家养成记系列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以举办各类展览为契机,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展览图录;以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为契机,编辑出版在文博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集;以举办各项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编辑出版普及性的宣教读物;以研究项目的实施为契机,编辑出版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学术著作。

(四)陈列展览

1.固定陈列

农林博物院现有的昆虫馆、动物馆、土壤馆、植物馆均是在2006年建成开放,农史馆2010年做了提升改造,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是2014年建成,随着陈列展示技术的不断更新,科技的进步,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完善现有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充实陈列内容,丰富陈列形式,不定期更换陈列展品。

202112月前,完成昆虫馆的提升改造,增加标本、更新展示形式。

2024—202812月前,完成植物馆、土壤馆、动物馆、农史馆的改造提升。

2035年前再次对各各馆进行一次全面陈展硬件更新提升及陈展内容更新补充。

2.临时展览。

进一步加强临展厅的建设,为高水平临展做好基础。随着农林博物院的发展,原有的临展厅先后被校史馆、于右任教育思想纪念馆占用,并成为常展,之后在昆虫馆二楼、农史馆一楼、动物馆二楼分别又设立了临展区。随着博物馆高质量的发展,校史馆的搬迁,对原有校史馆区域按照临展要求,全面改造,形成农林博物院全新的、符合现代博物馆学的临展厅。

利用丰富的馆藏标本、文物资源,积极整合,采用自主策划与“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陈列展览工作模式,注重展览的学术性和普及性相结合,推出一批融科学性、艺术性、通俗性为一体的高质量的原创性临时展览,讲好并呈现中国农业故事。注重博物馆展览品牌的建设,加强与陕西各高校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的联系与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展览交流、展品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把原创展览推出去,向社会全方位推介中国万年农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在改变城乡生活方面所做的贡献。

(五)树木种质资源库(树木园)

“重点进行以我国重要的、典型的、特有的、珍稀的和濒危的乔灌木及周边其他林木种质资源抢救、保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总目标,建立集林木种质资源保存、教学、科研和林业知识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种质资源保存库,规划收集、保存1000余个树种种质资源。

1)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树木园建设项目,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有力保障。已上线运行的数字化树木园(一期),包括园区的500余种树木。师生可以通过扫描树木标识牌上的二维码直接进入,也可 以通过博览园官方网站点击进入,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为进一步发挥数字化树木园 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功能,博览园拟建设数字化树木园二期、三期项目。目前,二期、三期项目正在调研论证,二期建设拟将校园内的树木纳入其中,三期建设拟将杨凌示范区辖区内典型树木纳入其中, 真正实现全民资源共享。

2)进一步丰富集培育、保护、科研、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树木园。结合树木园现状以及我校学科建设规划,树木园在引种方面主要考虑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考虑树木园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的作用;二是考虑树木园在推动林木种苗良种化进程方面的作用;三是考虑树木园在实现稀有濒危树种异地保护、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四是考虑林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资源库在造林树种、育种材料的选择上所提供的科学依据;五是考虑树木自然生长对环境空间的需求,适时进行树种更新,合理布局不同树龄的树种。六是考虑结合风景园林设计理念,使树木园在景观上与博物馆融为一体。

根据教学科研及科普工作需要,适时对“中草药园”、“五谷园”等专业园区进行改造提升。

3)编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本植物图鉴

编写出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木本植物图鉴》一书。依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树木园已有的木本植物和引种驯化的树种资源编写,图文并茂,每一树种都有详细的文字介绍,配有叶、花、果等不同生长时期的高清图片,便于师生、科研人员和植物爱好者按图索骥、观察、识别树木品种,是集科研、教学、科普于一体的树木学工具书。

(六)科普活动。

  1、加强科普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教资源,把懂专业、善科普、有热情、能奉献的科技工作者凝聚到科学传播专家团队中来,扩大科普专家和志愿者队伍。

1)科学传播专家团建设。各学院及科普基地,结合学科领域及科学传播专业与人才资源,凝心聚力,调动专家教授参与科普工作,依托科学传播专家团实施科普项目。

2)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志愿服务条例》,充分发挥研究生、本科生和离退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组建相关专业学科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3)科普人才库建设。实施科普人才信息化管理,按照边建设、边拓展、边完善的思路,建立迭代式信息化人才管理工作机制。

4)组织开展和参加各类科普讲解讲解大赛。积极组织科普志愿者和讲解员,从选题视频拍摄、现场讲解等方面进行培训参加省、部和全国性科普讲解大赛。

2、组织开展科普研究、开发科普优质资源

结合基地特点,组织开展科普研究项目,创新科普工作方法,致力于科普产品研发和科技交流培训服务等,进一步完善评估和激励表彰机制,为提升科普工作水平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1)立足重大科研项目,传播科技创新思想。科研工作一直是各基地的重点工作,将研究项目中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创新点作为科学普及的重点,及时传播给大众,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

2)科普产品和科普资源包的研发。依托学校学科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积极申报科普项目,研发相关科普产品,形成资源包,拓展科普渠道,尤其是线上科普工作。

3)推进科普研究成果的交流推广、转化应用。邀请专家参与项目成果评估和推广,完善项目管理机制,稳步提升科普管理和服务工作能力。进一步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开展以科普项目、团队、作品、平台、效果等为支点的评价与表彰,拓展优秀科普成果论文的发表渠道,激发科技工作者参加科普工作的热情。

4)编写科普宣传册、科普图书,扩大传播途径。立足资源,发挥科教人员的积极性,关注热点,做好选题,编写系列科普图书。

3、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特色科普活动

1)打造科普活动平台,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的作用。汇集资源,建立共享平台,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

2)积极、务实并创新性地做好全国性大型科普活动,开展主题日科普活动。结合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农民丰收节、食品安全周、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3)持续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利用科普大篷车,开展流动科普展,举办专家讲座等活动。把科普大篷车进校园作为重点,助力学校招生宣传工作。

(七)社会服务

精心组织“全国科技周、全国科普日、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农民丰收节、国家安全日、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日”、中国传统节日等的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建立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将农林博物院建设成为众多大学以及中小学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公众服务。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公众调查,在对调查结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对应的改进措施。狠抓讲解服务水平,建立稳定而专业的讲解员队伍;完善招募机制,加强志愿者培训,规范志愿者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成为博物馆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成立博物馆之友,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农林博物院事业的发展。

2.信息化建设。加强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建设好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官网等重要宣传服务窗口,运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拓展博物馆服务功能,扩大博物馆文化的辐射面。建立并完善馆藏文物藏品数据库、昆虫及植物标本数据库,逐步将馆藏珍贵文物信息、动植物标本信息在官网向社会公布,方便公众查阅、鉴赏。实现所有博物馆固定陈列和重要展览的虚拟展示,打造“数字博物馆”,不断探索数字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建设新路子。

(八)文创产品研发

深入挖掘馆藏资源的特色及内涵,开发多层次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创产品系列,延续了博物馆与文物的生命力,促进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1、创新举措打造博物馆研学的新高地,开发系列研学体验产品。充分发挥全科普教育基地效应,整合各方面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纲》在蝴蝶标本制作的基础上结合中小学生各年龄段实际,开发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年龄段的DIY研学旅行体验产品;蝴蝶材料包,倍力桥组装材料包,榫卯结构体验包,活字印刷体验包,植物叶脉书签制作材料包,植物拓印材料包,我为昆虫画肖像材料包,恐龙考古材料包,五谷画制作材料包,中小学生识花认树手册材料包,扎染材料包等数十项。研学团队和学生可以菜单式选择要进行的研学课程。在旅行的过程中,学习和亲手体验相结合。让孩子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2、销售团队建设及拓展销售渠道 文创中心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销售理念,从顾客的需求出发,针对不同客户都制定了相应的销售方案。节假日期间各种促销方案层出不穷。同时重视员工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教育,不断提升销售人员职业素质。目前已近形成完备的专职为主大学生兼职为辅的专业销售团队。积极探索,不断拓展新渠道,在抖音品台开放了网络销售渠道。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文化盒子,杨凌水运中心文化盒子,杨凌高铁站等地设有展示或销售专区。

四、保障措施

(一)安全稳定工作

为了加强对各类事故的应急处能力,严格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陕西省安全生产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标准化管理办法,制定的一系列安全管理条例或规定。不断根据最新的国家、陕西省、咸阳市、杨凌示范区等的最新法规、法令、规定等,结合博览园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完善有关“安全管理规定”,规范安全管理工作。

日常工作中要做到“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在事故应急中要做到有组织地进行应急,充分利用博览园各种资源,保护员工和游客的安全与健康,将事故损失和事故对社会的危害减至最小。本着实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农林博物院组织有关人员,并咨询外部专家意见,编制相关预案,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

(二)建全机制体制增强发展活力。按照国家关于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部署,以改革创新作为事业加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积极探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博物馆发展规律的博物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坚持按章办事,讲求效率,保障博物馆安全运行环境,努力提高全馆科学管理水平。

(三)夯实基础强化内涵。高度重视藏品管理、学术研究等基础性工作,把“提高质量”作为农林博物院事业加速发展的核心任务,构建科学合理的藏品体系,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支持力度,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学术研究的开展,丰富陈列展览内涵、创新宣传教育模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我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抓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我馆事业科学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抓好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鼓励支持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优化人才工作环境,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文博团队,以适应农林博物院事业加速发展的需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干部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严格遵守《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五)加强交流争取多方支持。加强与国内外其它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整合藏品、人才、技术等各方面资源,助推农林博物院事业发展。构建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各类媒体的良好关系,营造有利于农林博物院事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博物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