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西安博物院考察参观时曾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近些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明确教育导向,打通教育场域,串连教育内容,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真正发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正值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林博物院(博览园)依托自身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资源优势,深挖文物背后的故事,将“大思政课”搬进博物馆,为师生及游客朋友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教育,用实际行动践行“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活动主题。
根据“大思政课”的内涵和本质,结合高校博物馆立德树人、思政育人第一要务,农林博物院从七大主题场馆中精心挑选出上万件馆藏文物标本,花费数月进行分析整理,挖掘出背后所蕴含不同故事,将这批文物标本分为六大类,利用文物标本这个载体,诉说出中国故事。
5·18当天,农林博物院副主任魏永平首先为身处宣教一线的讲解员开展题为《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专题讲座,介绍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主题活动的同时,将挖掘出的六大类文物标本所蕴含的教育精神进行解读,一是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在昆虫博物馆里,从蝗虫标本联想到生态环境治理的紧迫,从血吸虫标本看到中华民族抗疫史的团结与决心。二是理想信念教育。在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里,从小麦作为征收对象,到唐代的“两税法”及明代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最后到2006年我国取消农业税,引入农民及粮食安全问题,突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三是爱国主义教育。用昆虫学家周尧教授的生平事迹,体现出“大虫不杀、杀小虫何用”的爱国情怀,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素材。四是劳动教育。“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袁隆平院士和“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的赵洪璋院士,弘扬农学家了不起,培养青少年知农爱农情怀,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五是道德与法制教育。利用枯叶蝶、枯叶螳螂、巨叶䗛等昆虫伪装技巧,映射出国家反腐决心,从珍稀蝴蝶走私案及大学生掏鸟案例教育广大青少年知法懂法守法。六是科学家精神。通过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农979小麦品种的介绍,挖掘出王辉教授身上所体现出的扎根黄土、胸怀社稷的高尚情怀,奋斗不息、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
高校博物馆是凝聚大学精神、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面对新时代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博物馆应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让其真正成为团结引领师生包括社会公众爱国奋斗的“大学校”。
据悉,农林博物院还将于5·18当天上演“博物馆奇妙夜”等活动,进一步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届时将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图文直播,带领观众朋友们身临其境感受博物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