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走进东南窑  讲科学家故事   学科学家精神

作者:蔡文慧/文 梁博/图        发布日期:2024-05-30     

5月30日,一场“讲科学家故事,学科学家精神”活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南窑举行。本次活动是科技活动周的重点活动之一,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和杨凌示范区科协联合主办,中国昆虫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协办。旨在通过讲述“窑洞里走出了两位院士”的感人故事,向学生传递李振岐、康振生两位院士的科研精神,并深入学习扎根黄土地的西农精神,厚植爱国情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幼儿园50余名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活动同时采用线上图文直播。

640.webp.jpg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东南窑原是修建于抗战时期的地下防空洞,后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师宿舍,解放后随着办学条件改善,一度闲置。1978年,李振岐教授发现东南窑冬暖夏凉,将其改建为低温实验室,大大延长了小麦条锈病研究工作的时间,从而很快找到了小麦品种抗条锈性丧失的原因,相应控制对策为我国小麦安全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因而,李振岐教授被誉为“中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的开拓者”。1997年,李振岐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师从李振岐院士的康振生教授自硕士起,就把窑洞实验室当成了“家”,在李振岐老师研究的基础上,带领科研团队就小麦条锈菌年年频繁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最终解开小麦条锈病疯狂变异的世界谜团。2017年11月27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窑洞实验室走出的第二位院士。

科普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两位院士的卓越成就

31个独立低温实验室分布于窑洞两侧,每个独立实验室从3平方米到12个平方米不等,这里承担着全国小麦条锈菌的毒性鉴定与群体遗传结构监测,全国小麦新品种和高代材料的抗性鉴定与抗病遗传研究,条锈菌有性生殖与遗传规律研究,小麦抗病种质资源创制,小麦条锈病防控技术的研发等任务。

KV0A3286-opq3015704283.jpg

640.webp (3).jpg

同学们参观窑洞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惊叹不已,在亲眼目睹并深入了解科学家的卓越事迹和艰苦研究条件后,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更为深切地体会到了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640.webp (4).jpg

做为202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草科技周”的系列活动之一,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世界,为孩子们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奠定坚实基础,共同为培养科技创新的下一代而努力。

接下来,博览园还将继续推出“讲科学故事,学科学家精神”科普活动,敬请期待!

编辑:蔡文慧     终审:魏永平